俄乌战争爆发后,西方与俄罗斯的主力武器纷纷亮相,而其中最受关注、消耗最巨的,无疑就是坦克。双方陆军都纷纷将他们的老式和新式坦克投入战斗。俄罗斯的T72坦克,在战争的第一年就几乎被消耗殆尽,紧接着,作为俄罗斯的主力,T90坦克也被迅速投入战场,与北约的“豹2”、“艾布拉姆斯”和“挑战者2”这些重型坦克进行对抗。这些装备代表了现代坦克技术的顶尖水平,其中英国的“挑战者2”坦克,全重可达75吨,比俄罗斯的T72重了足足30吨。
然而,这些现代坦克的重量,在二战时代却显得轻得多。因为如今的坦克大多使用复合装甲取代了传统的钢甲,而在二战时期,纯钢装甲坦克的重量常常达到七八十吨,甚至超过百吨。二战结束后,苏联曾专门用一列火车从德国运回了两辆战车,其中一辆便是德国的“突击虎”,另一辆则是闻名遐迩的“鼠式坦克”。这款坦克不仅是纳粹制造的最重型战车,而且也是设计上最极端的重型武器之一。
展开剩余78%“鼠式坦克”被德国设计师称为“巨兽”,它的重量足足有180吨,这在当时几乎是其他坦克无法匹敌的。苏联当时测试过自己的主力坦克与反坦克炮对“鼠式”的攻击效果,却发现无论是苏联的T34还是其最强的反坦克炮,都无法击穿“鼠式”的装甲。这一发现让所有苏联军官都为之震惊,也让它成为了历史上最为传奇的超级武器之一。如果这种坦克能够投入战斗,或许在东线战场上,它会改变战局的走向。
而在二战期间,日本的“豆战车”也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存在。这款小巧的坦克,外形像个大豆罐,体积小、装甲薄,甚至没有主炮,只有机枪,战斗全重仅三四吨。日本之所以生产这种坦克,一方面是出于国力的限制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配合步兵的战术。相比之下,纳粹德国的“轻型坦克”,例如一号、二号坦克,其作战能力和“豆战车”并没有显著优势。即便如此,这些轻型坦克在二战初期,仍然是德国的主力。
随着战争的推进,德国不断意识到轻型坦克无法应对苏联日益强大的装甲部队,尤其是当T34和KV系列坦克出现在战场上时,德国的坦克逐渐暴露了巨大的缺陷。德国随即开始研发更为强大的重型坦克,甚至一度设想制造超过百吨重的“超重型坦克”。这个任务由希特勒亲自监督,并在1942年给了各大军工公司一个“百吨坦克”的命令。
最终,保时捷设计的“猛犸象坦克”获得了希特勒的认可,开始了生产。这款坦克拥有128毫米的主炮,和75毫米副炮,装甲厚度惊人,正面达240毫米至280毫米,甚至底部和顶部的装甲也达到100毫米以上,简直是“铁壁铜墙”。但是,它的重量也是巨大的,超过180吨,比任何一款现有的战车都要沉重。尽管如此,希特勒依旧对此充满信心,认为这款坦克将成为德国战场的制胜法宝。
然而,这款超重型坦克的实际表现却让所有人失望。首先,炮塔的巨大重量让它无法像其他坦克那样灵活操作,甚至无法在战场上快速部署。为了应对这些问题,保时捷提出使用电力驱动系统,安装奔驰公司生产的DB509发动机,这种发动机通过发电机向电动机提供动力,从而驱动坦克前进。
然而,尽管“鼠式坦克”在设计上充满了创新和野心,它却最终未能投入实际战斗。在1943年底,第一款“鼠式坦克”成功下线,但它的问题也随之暴露:巨大的履带在泥土中容易陷入,油耗也极为惊人,超大的油箱只能支撑它行驶60公里左右,完全不符合战场需求。此外,巨型的炮塔和复杂的火炮系统,也让“鼠式坦克”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生产和装备。
1944年,“鼠式坦克”虽然完成了部分原型,但随着盟军逐渐逼近德国,生产资源被优先用于更为急需的“虎式”与“豹式”坦克,“鼠式”最终被迫停产。到1945年德国投降时,这款被寄予厚望的巨型坦克仍然未能投入战斗,甚至只剩下了几辆原型车。尽管如此,苏联对“鼠式”坦克的残骸仍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甚至成功组装了部分完好的“鼠式”坦克并进行了测试。
最终,尽管“鼠式坦克”并未走上战场,但它依旧在军事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,成为了纳粹时期超重型坦克的象征。虽然它未能改变战争的局面,但它所代表的“巨大化”武器设计思想,依然对后世的军事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夏配资网-证券配资官网-我爱配资网-股票新手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