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导师并没有实质的指导,一周也见不到一次,该如何沟通?”
据封面新闻、重庆日报等媒体报道,今年2月,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每周组会管理办法(试行)》规定,全校所有学科、专业均实行每周组会制,纳入研究生教育管理日常,每学期缺席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导师按“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”进行认定并处理问责,无故不参加的研究生按旷课处理。
这意味着,组会将成为贯穿导师、学生们日常考核的一项内容。
组会,研究生涯的“锤炼场”组会为研究生和导师、同门提供了定期交流的机会,是培养科研能力、汇报研究进展和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。
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,组会能够了解整个课题组的研究方向,通过导师布置的文献阅读等任务逐步进入学习状态,为后续奠定坚实基础。对于更高年级的研究生,组会是定期汇报研究进展,在同门汇报中汲取启示,不断挖掘创新点,提升科研能力的最好机会。
展开剩余77%研究生们在一次次组会讨论中找到了研究方向,锤炼了逻辑思维,捋清了研究思路,更有研究生的毕业答辩“模拟演练”都是在组会上进行的。可以说,对各个学习阶段的研究生来说,组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而导师作为组会的“掌舵者”,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、科研方法指导、学术道德规范的重任。定期召开组会不只是push进度,更是及时发现问题,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。
虽然开组会已经成为大部分导生团队默认的常规事宜,但也有团队面临着导师指导时间不足,经常缺席组会,研究生对待组会态度不认真,双方沟通少等问题。
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、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《2024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》,与导师每周交流时长在1~3小时的研究生占比最大,学术学位、全日制、博士层次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时间更长。
图源:《2024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》
兰州大学陈秋萍在研究论文中调研了1662位研究生,学生对每周指导次数在3-5次的导师满意度最高,满意度最低的并非频繁督促学生的导师,而是每周指导次数1次都做不到的导师。
《自然》刊发的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也显示,55.9%的中国博士生平均每周与导师一对一交流不足1小时,仅有43.5%的中国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感到满意,在被调查的8个国家中排名垫底。
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,每个师门的组会各有各的规定,但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日益规范、严格,近年来,不少高校对召开组会内容、组会方式以及监督与激励机制作出规定,以确保导师和学生不缺席组会,为每周的导生交流时间划定最基本要求。
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23年度哲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中提到,学院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,要求导师严格落实每周组会制度。长春师范大学部分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表示,导师每学期组织召开至少8次组会。
从北京交通大学、青岛大学、山东大学等高校规定来看,每周一次组会是大部分高校的基本要求,北京交通大学、哈尔滨工程大学、曲阜师范大学则规定至少每两周一次。
组会内容上,各校规定也做出了更明确的引导。组会应聚焦学术前沿动态、研究课题进展、论文撰写指导及科研难点突破。河北经贸大学也鼓励跨学科、跨团队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,提高学术规范与创新思维培养。
同时,对组会实行量化考核,组会的质量、学生的参与次数、导师的指导都将影响到学生的评奖评优、答辩资格评定以及对导师的考核。
例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规定,一学年内无故不参加小组讨论会3次以上且无标志性成果,取消申报当年的一等、二等国家奖学金及其它优秀奖学金的资格。青岛大学医学部明确,多次出现组会报告成绩不及格、评价较差的研究生,且未能整改的不得进行开题、中筛及论文答辩。
而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,更不能“置身事外”。曲阜师范大学规定,一学年内有三次及以上未按规定召开组会情况的导师组,下一学年不能参加与导师有关的评奖评优;一个学年内,有三个及以上周期未按规定召开组会的导师组,取消下一年度研究生招生资格。
通过建立“每周组会制”科学奖惩,“放养式”导师得到了约束,保障了研究生获得系统性学术指导。这种作用力是相互的,组会的周期性成果检验也能倒逼学生提升研究效率,促进师生间常态化学术对话。
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德华曾撰文,他认为开组会目的是为了课题的开展和研究生的培养,为了学生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,为了研究组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。应该是导师传授研究生培养理念的时间,是讲述学术规范的时机,更应该是组员之间相互分享、鼓励的机会,因此,“组会不应是让学生难堪的时候”。
对于学生来说,如果能把组会转化为push自己研究的动力,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或许每周组会将不再成为“黑暗时刻”,而这一过程,还是需要导师和学生配合努力。
发布于:上海市华夏配资网-证券配资官网-我爱配资网-股票新手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